绥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宪智 龙斌)在东山侗族乡,一场悄然兴起的文明变革正在重塑乡村肌理。今年以来,该乡以党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心田。
党建引领:激活移风易俗“红色引擎”
东山乡坚持“组织带动、党员带头”原则,将移风易俗纳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全乡12个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改革,明确礼金标准不超过300元,丧葬费用降低60%以上 。瓮溪村集体筹资创办公共食堂,今年以来承办9场红白喜事,为村民节省开支超10万元,彻底扭转了过去“一场酒席返贫三年”的困局 。
龙乙华是东山乡派出所一名基层辅警,她干一行爱一行,以勤勉履职赢得老百姓的信赖,被评为2024年度“湖南省最美辅警”。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李永龙平时埋头苦干、扎实履职,被评为2024年度邵阳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龙秋萍牵头组建6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发放倡议书数千份,开展“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宣传活动,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
文化赋能: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作为“四月八姑娘节”发源地之一,东山乡将千年侗文化基因融入移风易俗实践。通过举办红提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将侗戏、长凳宴等民俗展演与红提采摘体验结合,年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百孝园文化广场上,“侗族抬故事”“铜钱舞”“哭嫁”等非遗表演与红提品鉴会交相辉映。今年5月3日至5日,2025年“四月八姑娘节”系列活动在东山飞山庙广场盛大举行,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明新风的魅力 。
全乡组建32支广场舞队、2支老年器乐演奏协会,每晚在各村寨开展文体活动,让群众远离牌桌、走近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年均开展“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15余场次,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 。道德评议会每年评选“绥宁好人”“孝顺儿媳”等先进典型,杨海云、周丙妹等榜样人物的事迹通过宣传栏、微信群广泛传播,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
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东山乡实现了“生态产业化、文化生活化”的跨越。全乡建成5600亩红提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年产红提1500万斤,产值达1.6亿元。5月29日,乡里举办了“红提技术培训班”。为此,红提产业服务站累计培训农户2300余人次,引入“阳光玫瑰”等改良品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 。
在牛背岭村红提基地,“光伏+农业”模式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减少碳排放120吨/年,绿色发展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5800元跃升至2025年的1.65万元,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 。产业兴旺带来的物质富裕,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效治理:构建文明乡风“四梁八柱”
东山乡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细化红白事操办标准,明确奖惩措施。通过“文明积分超市”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抵扣医保缴费,形成“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治理格局。
2025年7月,全乡17名高考学子参加集体升学礼,学生代表宣读《拒绝升学宴倡议书》,以签名承诺、佩戴红色绶带等仪式替代传统宴请,赢得家长纷纷点赞。这一创新实践被《邵阳新闻在线》等媒体报道,成为全省移风易俗的典型案例。
如今的东山乡,红提架下话丰年,风雨桥上唱新歌。移风易俗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更重塑了乡村精神内核。正如村民龙章胜所言:“红提架起了致富桥,文化滋润了百姓心。”这片浸润着千年侗韵的沃土,正以文明之笔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时代华章。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宪智 龙斌
编辑:杨汐
本文为绥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nsnnews.com/content/646943/55/1527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