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寻红色记忆】李子华:烽火淬忠诚 红色耀乡关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海 宋三龙 夏云凤 编辑:龙莉婷 2025-09-30 22:24:21
新绥宁APP
—分享—

绥宁新闻网讯(记者 向海 宋三龙 夏云凤)在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珠玉村,沿村道蜿蜒前行,一座青砖瓦木结构的百年老屋静静矗立。这里是绥宁县第一位中共支部书记李子华的出生地,也是他革命信仰的萌芽地。这位三次入狱却宁死不屈的苗族革命者,用一生书写对党的忠诚,其故事在绥宁大地代代相传,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这座始建于1914年的建筑,总面积170平方米,8间住房、1间堂屋搭配伙房与牛栏,保留着清末民初绥宁农村民居的典型风格。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珠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龙介绍:“这里就是李子华当年前往塘田战时讲学院的起点,堂屋的旧油灯曾陪伴他在深夜撰写抗日宣传稿。”

1915年2月,李子华出生于此。1936年从高沙蓼湄中学毕业后,他回到武阳片区教书,常对学生提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1938年,中共党员于益之、于刚在武阳宣传抗日时,引荐他进入被誉为革命“熔炉”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学习。

绥宁县史志室副主任罗向阳表示:“李子华在学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元月便带着组织的嘱托返回绥宁,成为我县播撒革命火种的先行者。”

回到绥宁后,李子华以武阳县立第三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1939年7月在珠玉村附近的栗山坪古树林中,带领于光德等三位党员成立中共湖南省委直属绥宁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即便在当年冬天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仍坚持讲授《论持久战》,走村串户呼吁群众“团结抗日”;1944年还加入兵役宣传队,坚决反对国民党抓壮丁的行为。

1942年至1946年,李子华三次被捕入狱,面对烙铁烫、坐老虎凳等残酷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46年9月成功逃脱后,村民将他藏在村后山洞中,轮流为他送去食物和药品。1949年春,他返回绥宁,加入江南别纵队绥宁独立营并担任副教导员。解放军西进时,他主动请缨担任向导,凭借对山路的熟悉带领部队避开敌人埋伏,还发动村民筹集粮食、编织草鞋支援前线。同年12月,他出任绥宁人民自卫大队长,迅速清剿武阳、关峡地区的残匪,让百姓得以安心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李子华始终扎根绥宁,先后在教育、民政部门任职。从推动武阳片区扫盲工作,到帮扶全县困难群众,他始终扎实工作、恪尽职守。1984年7月从县政协离休后,仍时常前往武阳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

关峡苗族乡珠玉村村民于定智回忆:“我上小学时,在武阳中心小学听过他作报告,他说‘信仰不丢就永远不输’。现在我经常带孩子参加红色教育活动,每次都会讲起他的事迹,让孩子们知道绥宁有这样一位勇敢的前辈。”

站在李子华故居的老院里,斑驳的墙面仿佛仍留存着过往的印记。这份藏在岁月里的坚守,早已融入红色记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清晰。李子华的玄孙女李小凤每次带着孩子回到这里,都会提起太爷爷当年的经历。

李小凤说道:“太爷爷常跟我们讲他在山洞里躲避追捕、在油灯下撰写宣传稿的往事,还说再艰难也要守住信仰。现在我每次带孩子来故居,都会告诉孩子,太爷爷当年的故事和精神,咱后辈绝不能忘记。”

如今走进故居,屋内的老书桌、旧蓑衣、泛黄的宣传稿,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游客们驻足聆听讲解,偶尔轻触墙上的照片,仿佛在与这位老革命者进行一场隔空对话。

绥宁县史志室副主任罗向阳说:“李子华的革命历史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会守护好这座故居、讲述好红色故事,让绥宁人传承这份忠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余晖为故居的残墙镀上金边,整个村庄都泛着温暖的金色波光。这座百年老屋静静矗立,见证着绥宁从烽火纷飞到安宁祥和的变迁。而李子华的精神,就像村口那棵根深叶茂的老樟树,深深扎根在绥宁大地,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海 宋三龙 夏云凤

编辑:龙莉婷

本文链接:https://www.hnsnnews.com/content/646943/74/153271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