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设扶贫】聚力扶贫天地宽

副标题:——我县建设扶贫工作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龙宪智 编辑:redcloud 2014-01-09 11:55:15
新绥宁APP
—分享—

  曾经是贫穷偏远的小山村,却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曾经水、电不正常,如今100%的农户都用上了清洁的水源,90%的村民新添了家用电器;曾经认定外出打工才能致富,如今能在家乡的土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

  抚今追昔,红岩镇泡桐村村民们感慨万千:泡桐村的巨变,凝聚了县委驻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的心血和汗水。

  今年扶贫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各建设扶贫村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增强了发展后劲,拓展了发展空间。

  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为引导驻点村干部群众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找准致富项目,提升传统农业,坚持“特色+绿色” 、“公司+农户” ,发展有市场前景的优势种养业。发展了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如牲猪、水果、油茶、制种、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共引进产业21个,培养种养大户68户。竹舟江乡联溪村发展食用菌年产30万袋,无公害蔬菜种植200亩,生猪养殖年出栏600头。该村与县城内步一行等超市行成“基地+超市”模式,即超市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和过来的销售情况,指导基地因地制宜种植各季蔬菜,做到以销定产,基地包种,超市包销。该村今年食用菌、蔬菜、牲猪等销售,人均创收3665元。黄土矿乡源头村发展杂交制种面积160亩。李熙桥镇金子岭村发展杂交制种面积150亩,该村还培育一批养殖专业户,村支部书记肖苗友养殖泥鳅达4亩,村民陈定清养鸡 600 多只,肖苗荣养牛 50 多头。黄桑坪乡赤板村组织村民进行多种经营,低改楠竹2000亩,收益60万元;栽植青钱柳700亩,收入将近100万元;种植西红柿40亩,收入近50万元;栽种百合60亩,收入近80万元,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枫木团乡黄土江村养羊500头,该村正在规划将沿河两岸200多亩水毁良田栽植青钱柳茶。

  因地制宜发展加工业也是扶贫建设的有效方法。金屋塘镇张家湾村开办的一家楠竹加工厂,解决村里20多人富余劳动力就业,务工村民年收入人平达4万多元。水口乡菖蒲江村没有资源优势,但附近的村有丰富的楠竹资源。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商议将闲置的老大队部、村小学租给楠竹加工老板,开办了3家竹制品加工厂,解决了120人就业,农闲时,该村妇女不用出村就能进厂拿上每月不低于3000元的工资。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是一项朝阳产业。关峡乡花园角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和包装了一批旅游景点。借助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对苗家的婚俗和古老的巫傩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撰写了景点解说词和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对雌雄同株的银杏树、“夫妻树”、崖门等景点的传说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包装。挖掘和整理了一批文化遗产。通过收集和挖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山歌、民间习俗、传统建造和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出了“花园阁迎客歌”、“花园阁敬酒歌”、“花园阁送客歌”、“花园阁情歌”等一批脍炙人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歌,整理和创作了一批文化作品。邀请了一批知名学者、作家和文艺爱好者,深入花园阁开展采风活动,创作出了《花园角,五溪苗疆的山水后院》等一批精品文章和《花园阁是一壶酒》等优秀歌曲。前来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乐安铺乡大团村利用侗寨申遗的为契机,加大基础实施建设,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民族民俗风情表演队,为发展旅游作准备;黄桑坪乡赤板村利用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开发青钱柳茶等旅游产品,让村民收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龙宪智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