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唱山歌以及“木叶传情不用媒”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2012-04-21 14:06:20
新绥宁APP
—分享—

  唱山歌是绥宁县群众性的歌谣活动,山歌会则是唱山歌活动的最高形式。唱山歌源远流长,远在明清两代早已流行。在清代《绥宁县志》的“绥宁全图”中,外罗岩里(相当于今之黄桑坪苗族乡)就标有“唱歌坪”地名。该名至今沿用,坐落在黄桑坪苗族乡黄桑坪村偏僻的潘界头组的一处山坡上,是古代苗族歌手举行山歌会的圣地。清代乾隆五年(1740)粟贤宇起义失败后被夷为平地,从此荒无人烟,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大队的天麻种植园。青坡里的神婆山(今写成神坡山,坐落在党坪、河口、竹舟江、长铺子4个民族乡交界处)也是古代各族人民举行山歌会的经典场所,代代相传。直到民国期间,每年三月三仍在这里自发举行山歌会,四方八面很多苗瑶侗汉歌手和唱歌妹(包括附近会同县的老百姓)都赶到这里来参加对歌,罗凤玉和蓝辛玉就是这个时期家喻户晓的唱歌妹。20世纪50年代起,神坡山的山歌会被当作陈规陋俗取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以恢复。90年代中期,县电影院尝试把山歌会引入影院,先赛山歌后放电影,以便增加电影观众,却收到了把山歌由农村引向城市的意外效果。山歌和山歌会不仅登了县城的大雅之堂,而且发展为街头巷尾颇具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之一。从那时起,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自动聚集在长铺大桥南端的文化走廊上热情对歌,年复一年乐此不疲。2005年,县城中心大操坪被改造成为现代化绿洲广场,为歌手们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活动场所。从此,除雨雪天外,每天傍晚,城里城外的大批山歌手和唱歌妹纷纷赶来这里,站在绿荫树下,坐在凳子上,用山歌你问我答你唱我和,每天都唱到深更半夜。2006年,县民族宗教局和县文化局因势利导,在绿洲广场举办“周末大家乐”舞台演出活动,歌手们常常主动登台进行山歌对唱。2007年5月,绥宁县将侗族山歌向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邵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绥宁山歌分南派山歌和北派山歌。南派山歌流行于县境南部地区即14个少数民族乡境域,地理上属于沅水流域,音调高亢抒情;北派山歌流行于县境北部地区即以汉族为主的乡镇,地理上属于资水流域,音调优美流畅。无论南派山歌还是北派山歌,都并非某民族独有,而是该区域内各民族共有的艺术财富。无论苗汉侗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唱该地区的山歌。

  山歌可以劳动时唱,也可以休息时唱,可以单人唱,也可以二人对唱,还可以一人唱众人和,可以唱生活,也可以唱爱情。在情歌的表现形式上,北部地区的歌词以散歌为多;南部地区的歌词往往托物达意,以“十”字和“十二”字句起头,形成套数。仪式歌和劳动歌多出自南部地区,说明这里更多地保留了古老遗俗。时政歌主要出自北部地区。生活歌南部北部都有。山歌也可以分作散歌(一个人单唱)、盘歌(二人唱,一问一答)、对歌(二人对唱或多人对唱)等形式。

  “木叶传情不用媒”:“高山木叶笑微微,十八满哥你会吹?你若吹得木叶叫,木叶传情不用媒”。这是流行于绥宁苗乡的一道情歌,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青年男女以山歌联姻的有趣情景。每年三春时节,苗乡有上山踩青之俗。如:“隔河望见妹穿青,人无言语水无声。打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又如女的唱:“妹唱山歌接哥音,满哥你是聪明人,心里有话方好讲,纸糊灯笼心里明”。当对歌进入高潮、快分手时,男女则用山歌请女方表态。如:“郎上界来妹进冲,二人相好路不同。有心打个‘相思裱’,无心打个‘两头空’”。“相思裱”与“两头空”是用丝茅草或芒冬草叶结成的草裱。双方有回家的途中,女方则按自己的心愿结下草裱丢在路旁,向男方作出同意与否的表示。如果是“相思裱”,说明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从此进入恋爱阶段,终身大事基本定局。如果是“两头空”,说明女方不同意。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