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爸爸3”走进绥宁、探秘“神奇绿洲”系列报道:古国上堡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李斌 编辑:redcloud 2015-09-11 09:35:06
新绥宁APP
—分享—

  在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一片苍天密林隐藏着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上堡侗寨。历经沧桑的寨子虽然与现代文明接壤,迎接八方宾客,但是依旧悠远宁静,保留着自然朴素的生存状态。一些古老习俗、建筑造像、宗教信仰、历史遗迹,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爸爸3”走进绥宁、探秘“神奇绿洲”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四集:古国上堡

 
 

  上堡村为古苗王国首都遗址所在地,当地居民称“上堡古国”。这里曾是明、清两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大本营,仍残留着起义首领建的王宫,义军的旗杆石。上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山环水复,被连绵不断的群山环绕,绿荫蔽日,古藤垂地,曲径通幽,完全一个“世外桃源”。 上堡村是湘桂黔地区建筑风格最为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苗侗民族历史上唯一一个苗侗王国政权首都所在地。上堡村是侗民族建筑艺术的范例,见证了侗民族的发展与变迁,具有侗民历史研究、族旅游资源开发、人类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价值。

  上堡村不仅历史古迹丰富,而且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现存文物类型有:古文化遗址金銮殿、演兵驯马场、哨堡、先祖墓葬、 忠勇祠、封禁护林碑、旗杆石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进入上堡侗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像塔又像楼的侗族门楼。门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它作为侗寨的公共建筑,多少无定数、规模、大小不等,最少的也有一座,是家中议事、典礼、聚会的重要场所,平时又是村民憩息、聊天、弹琴唱歌、进行社交的地方。鼓楼是寨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层层飞檐翘角,结构奇特,蔚为壮观。风雨桥因桥上建有桥屋能遮风避雨而得名,又称为花桥、廊桥、福桥。村里组建了芦笙表演队和民族表演队,经常为来村旅游的客人表演各种节目。以芦笙舞、侗族山歌、逗春牛、打铜钱、吹木叶、唱土地、闹年锣、舞龙灯、阿细跳月、板凳龙、草龙舞、钹舞、侗笛双吹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旋律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还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法律文化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蕴含深厚的底蕴,向世人展示着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堡侗族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门楼、古井、芦笙场、廻龙桥、凉亭、侗族楼屋及青石板巷道等一应俱全。居民建筑多为吊脚楼,飞檐翘角,建筑体量大小不一,但中轴线分明。正屋两层,四排三间构架。居中明间为堂屋,设祖宗牌位,大门两扇,并加装半腰鬲门。正屋两次间,分别为室、厨。正屋两侧建厢房,体量均衡对称。千百年来,在乌鸡山这块贫瘠荒僻的山地上,上堡的先民们头顶星光,脚踏月影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在饱受战争创伤的巨大伤痛的同时,殚精竭虑地营建自己的家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以凉亭、风雨桥和吊脚楼民居为代表的侗族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寨内侗族特色木楼屋58处,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最早的始建于明代初期,较晚的建于清代中期,保存较完整.同时,神奇美丽的上堡侗寨,风光秀丽,山水如画,森林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融峰、林、洞、岩、水于一体,集雄、奇、险、峻、秀于一身,浓郁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喧嚣的历史已经远去,宁静成为了上堡侗寨的基调。

  上堡村于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旅游名村”,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文化名村”、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范围;2013年3月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堡村最近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牌匾,接受了在2014年全省十个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中入选前三名的“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授牌。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李斌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