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指挥所 聂德荣 摄)
红七军过绥宁遗迹
寨市邓小平故居1930年6月,李立三的“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了党中央。在他的城市中心论思想指导下,红七军奉命离开广西右江根据地前往攻打柳州。结果是城未攻下,战斗力反而由6000多人缩减到2000多人,还丧失了右江根据地。经过短暂休整和扩员后,红七军扩大到4000余人,在前委书记邓小平、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率领下,向中央苏区转移。途中攻打广西重镇长安又失利,19日转移到三江县。就在此时,部队获得情报:湖南绥宁县城寨市镇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驻防,只有县保安大队的部分人枪防守,于是决定趁敌不备迅速抢攻寨市。红七军兵分二路向绥宁推进,一路为主力,由双江经下乡、临口、小水、多龙、大冻进抵寨市;另一路为侧翼,由双江经菁芜州、溪口、杉木桥、天堂界抵达寨市。21日凌晨,两路同时向寨市发起攻击。驻守县城的绥宁县保安大队从梦中惊醒,仓惶应战。红七军指战员很快攻进县城,保安大队人员四散逃命,慌乱中县长聂康济带了几个随从逃往会同县。红七军攻占县城后,打开监狱,释放被迫害的进步人士和劳苦群众;捣毁县府机关,烧毁反动档案;没收豪绅和县府部分财产分给贫苦大众;筹措粮款和冬季被服。当晚指挥部大部分人员宿营在城外的万寿宫、紫元庵等庙宇祠堂里,邓小平等领导人住宿在新街龙氏宗祠。这是红七军自七月攻打柳州失败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部队士气。然而邓小平等领导人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从敌人飞机飞临县城上空侦察判断,国民党军又将对红军采取重大行动。22日部队休整一天后,便提前结束休整。23日离开寨市,向长铺进军。
长铺23日,红七军在长铺市召开前委会议,讨论敌情,决定取道武冈向湘南进军。这时正好获知武冈城内无正规军驻扎情报,为了解决部队目前极待解决的冬天给养问题,决定乘敌不备攻下武冈。于是通知前锋当晚住宿武冈县转湾、木瓜桥一带,以便次日攻打武冈。
竹舟江处于绥宁、会同二县交界处,巫水穿境而过,民国时期是绥宁县重要的商埠,有“小洪江”之称。21日晨,红七军攻占绥宁县城后,县长聂康济逃往会同县搬取救兵。恰巧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严令绥宁附近各县地方武装迅速参与对红七军的围追堵截行动。红七军在占领绥宁县城以后,已立即派出小部队迅速赶往长铺和竹舟江布防警戒。23日,会同县团防队常务队赶至竹舟江,企图沿巫水一线阻击红军。在此警戒布防的红七军小部队立即与团防队交火,打死敌军一人,伤敌十余人。经过半个多小时战斗,团防队败退。红七军小部队也撤往长铺,加入主力部队向梅口进军。
{Ky:PAGE}
(高功山红军哨堡 县文物局提供)
红六军团西征过绥宁遗址遗迹
高功山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王明“左”倾军事路线执行者领导下失败,党中央和军委开始做退出中央根据地的准备,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9月8日,红六军团在广西西延(今资源)的车田接到中央军委电令:在城步、绥宁、武冈一带山地开展活动,力求消灭敌人一旅以下的单个部队。于是部队9日向西疾进。12日从城步县丹口出发,翻越乌鸡山,进入绥宁县上堡、界溪、赤板一带,准备在这一带歼灭国民党军的围剿部队李觉部,但未遇敌,计划落空。领导人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决定继续向绥宁县城挺进并攻占之,力求歼敌一部,以取得在绥宁的立足之地。13日,红六军团由界溪、赤板出发,经黄桑坪向北面的绥宁县城进军。12时左右到达县城东南面的高功山,恰好与闻讯出城阻击红军的绥宁县保安队遭遇,双方立即交火。红军夺城心切,集中火力对敌猛攻,以图迅速结束战斗,并趁势拉下绥宁县城。而保安队自恃县城东北面十里铺和西面大冻铺都有国民党第四路军李觉部驻守,毫不退缩拼命顽抗,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双方激战约一小时,驻守十里铺的国民党军赶来,经七星坡占领了磨刀水的山头,继续前进抄红军后路。红军面临腹背受敌危险,只好向后撤退,迅速抢占了梨子界高峰,迫使国民党军不敢继续进犯。当晚,红军露宿在梨子界至黄桑坪一带的山路上,第二天改向黄桑坪的西面前进。
红军门位于黄桑苗族乡政府大门前。公路两旁,各生一棵大樟树,两棵树枝相连,形成天然彩门。据说在清代,靠黄桑营署(地址在今乡政府处)那边的树冠幅朝天,靠河边的树俯身朝河,两棵树目睹营署官兵经常残酷镇压黄桑的少数民族,心中愤怒,无言以对。1935年9月,红六军团路过黄桑,军纪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于是连夜扭转枝头,攀缠一起,搭成彩门,欢迎红军队伍从彩门经过。红军西进后,两棵树再没分开,始终连理,共迎新中华。
红军桥1934年9月12日,红六军团由城步县境翻过乌鸡山后通过黄桑,经过的桥梁主要有六座,今按当时经过顺序简述如下:(一)上堡拱桥。在上堡和中堡之间,长约3米,高约2.5米,今存原物。(二)中堡石板桥。系一块整石板,长约2.5米,宽约70厘米,厚约25厘米,桥板下中刻着太极图,今存原物。(三)界溪风雨桥。长约20米,今存原物。(四)九溪冲出口与九溪山庄之间原人行大道过溪处。这里是修公路以前必经之处。当时,原桥的杉木已经朽断,红军指战员须涉水过溪。当地苗民莫公兴立即从家里扛来杉树,几个红军战士放下背包,与莫公兴一起架设小桥。一名战士即兴唱了一首山歌表示感谢,原词如下:红军路过九溪冲,苗民架桥来相送,等我江山打开了,重回九溪谢老兄。今天离当时已相距76年,当时所架木桥早已腐朽更换。(五)兰家桥。原桥已被当地百姓拆掉,今改建为石拱桥。(六)黄桑风雨桥。红军部队过完后,为了阻挡在后面追赶红军的国民党军大部队,红军后卫部队将桥烧毁,今已改建石拱桥。
{Ky:PAGE}
红一方面军长征过绥宁遗址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2月10日和11日,左、中、右三路分别从广西龙胜县和湖南城步县进入绥宁县南部。12日下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成员博古、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以及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在县境芙蓉里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兵会议。1951年和1957年,上述境域绝大部分划隶通道县,极小部分划隶城步县。
平溪位于黄桑苗族乡南端,距乡政府10公里。1934年12月11日,红一方面军右路的九军团派出300多人作右翼掩护部队,从城步县长安营向北绕至岩寨后折向西面,经过绥宁县六甲、六马(1957年划隶城步县)、平溪、陇底、木脚至临口(后三地1951年划隶通道县)与主力会合。
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绥宁遗址遗迹
1935年11月19日,转战于湘鄂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二、六军团开始长征。首先南下湘中。12月19日,红二军团的第六师进抵高沙、洞口地区后,突然掉头西进,转向绥宁。当红二军团进至花园,红六军团进至高沙等地时,担任堵截任务的敌纵队司令陶广急调正沿沅水由北向南运动的十六师章亮基部、六十二师钟光仁部星夜赶到绥宁县金屋塘、瓦屋塘一带布防。他们首先在金屋塘以东的丝茅界拆民房,伐树木构筑阵地,企图阻击我军。红军探知敌人部署后,决定由东向西侧击溃堵截之敌。红二军团从花园经红岩进至黄土坑、牛栏冲,红六军团从高沙出桥当头,进攻丝茅界,抄袭敌军后路。
(鸡公坡红军烈士纪念亭 蒋兴柏 摄)
红二、六军团鸡公坡战斗总指挥部遗址位于红岩镇江坡村境。21日,红二军团10000人在中央代表任弼时、总指挥兼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等人率领下,由武冈县境花园等地(今属洞口县)西进到绥宁县桃坪、黄土坑等地。总指挥部设在桃坪江坡龙口里(今属红岩镇)向光红的宅院里,第二天的鸡公坡战斗就在这里指挥。2007年12月24日,中共绥宁县委和绥宁县人民政府为红二、六军团鸡公坡战斗指挥部旧址举行了授牌挂牌仪式。
鸡公坡战场遗址国民党军纵队司令陶广估计红军二、六军团由湘中向西去定会走丝茅界出瓦屋塘,尔后向洪江进军,便将章亮基的十六师和钟光仁的六十二师派驻金屋塘、丝茅界一带驻防。1935年12月21日清晨,红二军团10000人由花园、桥头等地出发,冒着小雨夹雪一路急行军,红五师进军红岩,红四师进至桃坪。红二军团取道红岩的行动,打乱了敌人部署。驻守金屋塘一带的敌章亮基师(十六师)急向瓦屋塘方向收缩。钟广仁师(六十二师)星夜赶至鸡公坡一带设防,所部成铁侠旅(一八四旅)之张奎选团(三七四团)驻守鸡公坡、木栗树一线;朱再生团(三六八团)驻守枇叶树、芭蕉、石坪一线;刘建文旅(一八六旅)之马、袁两团沿瓦屋塘至武阳一带警戒。晚上,红四师请了当地两位老乡带路,点着香火摸至枇叶树侦查敌情,被敌人发现后开枪射击。红四师当即派出一个连赶到与敌仅有一山之隔的牛栏冲警戒。22日凌晨,红二军团前卫师(四师)师长卢东生率1000多人分三路迅速从桃坪经同乐占领鸡公坡对面的撑架岭、太平寨、土地坳等山头与敌人对峙。同时从桃坪派出一个团由黄土坑往抱寨运动,警戒瓦屋塘之敌。上午8时许,鸡公坡战斗打响。敌驻守在枇叶树一带的朱再生团在大炮和机枪的掩护下,首先向红四师阵地发起进攻。在红四师的顽强抵抗下,敌人败退。红四师乘势发起反冲锋,攻占了敌人在枇叶树、芭蕉、石坪的3个据点,敌退至鸡公坡的南面坡上。由于敌人已先此构筑工事,红四师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战斗陷入僵持状态。这时,贺炳炎率领红五师赶到,迅速投入战斗,猛攻木栗树和鸡公坡的守敌张奎选团阵地。短兵相接,激战4小时之久,敌人再次退回鸡公坡主峰,继续凭险阻击。战斗持续到下午5点多钟,因敌人先我占住了有利地形,红二军团的目的是摆脱敌人追击,故未与之决战。当晚除留少数部队监视敌人外,其余全部撤回黄土坑,准备避开正面的陶广纵队,改向南面的武阳前进。这次战斗,共歼敌220多人,红二军团也有120多人伤亡,其中红五师十三团团长刘汉卿、十五团团长黄炳元等7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右臂被打断。1977年8月,瓦屋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在皮叶树大队一座小山头上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亭。1985年12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该亭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9月,邵阳市人民政府将该亭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Ky:PAGE}
钟家山庵堂和老庙场庵堂遗址前者坐落于黄土坑乡同乐村北边,后者坐落于黄土坑乡小安村南边,二者相距半里,隔田相望。1935年12月22日鸡公坡战斗中的红军伤员被源源不断地抬进钟家山庵堂,装不下的转送至老庙场庵堂。红五师师长贺炳炎被子弹打断右臂后就是在钟家山庵堂里截肢的。当时没有麻药,贺师长口咬毛巾,忍着剧痛,被医生用农村普通木工锯锯下了血肉相连的右臂。总指挥贺龙站在旁边,忍痛目睹了手术全过程。第二天,红二军团全体指战员改向武阳前进。由于红军每天行军打仗,数十名重伤员无法跟随部队前进,只能留在当地治疗。出发前,部队按伤势轻重给每个伤员发了数十块银元作为治疗和生活费用,并联系了当地百姓照顾。部队开走后,伤员的银元多数被国民党兵或地痞流氓抢走,致使有些伤员不治而亡。多数伤员在当地百姓帮助下先后治愈。嗣后,有的回了家乡,有的在当地帮长工并成了家,少数人参加了地下共产党员刘光演(黄土坑人)组织的游击队。
白家坊战场遗址位于今瓦屋塘乡白家坊村境内。1935年12月23日,红二军团分二路由黄土坑向武阳方向前进。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红四师一个团从备箕寨一带出发,经抱寨、虎麻冲向唐家坊前进。前锋在白家坊观音江发现祠堂里驻有国民党军,便开枪射击,后续部队立即登上观音江对面的钟形山和网形山抢占高地,用迫击炮向敌人发射了一发炮弹。驻守观音江的国民党军陶广纵队十六师三七二团二营慌了手脚,立即向刘家湾边打边退,登上白叶冲、高冲寨后,立即组织火力还击。追击而来的红军与敌激战,击毙敌连长汪国强等4人,击伤敌人10余名,红军亦有1人牺牲,3人负伤。战斗结束后,红军由虎麻冲往岩头山前进,在唐家坊与主力会合。1977年8月,瓦屋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在此为牺牲的红军战士立碑纪念。
武阳乱葬坪红军临时会议遗址即今武阳镇新街和绥宁二中所在地。1935年12月23日,红二军团长征由黄土坑来到这里,临时召开指战员会议,到会者数千人。总指挥兼军团长贺龙作了艰苦奋斗的专题报告,要求广大指战员克服暂时困难,看到胜利曙光,把革命进行到底。时间约一小时。会后,红军部队经桐木、茅坪等地向枫木团方向前进。
武阳道冲红军六烈士墓位于今武阳镇茅坪村道冲三千。1935年12月23日,红二军团长征经过武阳茅坪,有6位受伤红军掉了队,在这里光荣牺牲。当地百姓把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里。如今土堆仍在,未立墓碑。
小红军“五点钟”烈士纪念碑位于瓦屋塘乡小田村万江公路东边。小红军真实姓名不详,仅知他原为红二军团某部号兵,因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吹起床号,红军指战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五点钟”。1935年12月,红二军团长征途中,在瓦屋塘鸡公坡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五点钟”的父亲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战斗结束后,年仅13岁的“五点钟”掉了队流落当地,后被四虎寨地主袁仁财强迫当长工。因“五点钟”不甘屈服,1937年的一天夜晚,恼羞成怒的袁仁财命人把他捆绑后推至河里活活淹死。1977年8月,瓦屋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在此立碑纪念。
竹舟江红二军团强渡巫水遗址和烈士纪念碑1935年12月24日,红二军团先头部队经白岩水、水车到达巫水东岸的竹舟江鲤鱼界,与西岸的国民党地方武装相互对峙。巫水水深流急,不可徒涉,红军无船过河,而国民党军陶广纵队在红军大部队之后紧追,军情紧急,红军只能强行渡河。红军选中河面最窄处(今大桥脚)为强渡地点,一面配备火力准备战斗,一面挑出20名水性好的战士为强渡队员。准备就绪后,红军的轻重武器一齐射向对岸的敌军阵地,20名强渡队员趁机跃入水中洇向对岸,1名队员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其他队员游到了对岸。西岸敌人顿时阵脚大乱,放弃抵抗,四散逃命,红军强渡成功。之后,红军立即组织力量架桥,请来几十名当地青壮年,借来船只、竹筏和木排,找来木料、缆绳和大量门板,很快架起了浮桥。25日,红二军团万余人顺利渡过巫水,向会同县境前进。1978年10月,竹舟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在巫水西岸为泅渡牺牲的红军无名烈士刻立了纪念碑。
(关帝庙大捷纪念地 蒋兴柏 摄)
关帝庙大捷遗址和纪念碑位于金屋塘镇金屋村境。1935年12月,国民党军陶广纵队为了堵截红军西进,令十六师防守金屋塘和丝茅界一带。师长章亮基把防守重点放在金屋塘以东的丝茅界,拆民房、建工事,企图守株待兔,一举消灭红军。21日,红二军团取道红岩、黄土坑,敌人误以为全部红军都走那条道路,遂放弃丝茅界,主力往瓦屋塘收缩,仅留下4个排警戒金屋塘,其中3个排把守街上和洪公坪碉堡,1个排派往街东一里地的关帝庙放哨。22日,就在红二军团与敌六十二师激战于鸡公坡之时,红六军团7000人趁虚闯过丝茅界,迅速向金屋塘推进。驻守关帝庙的敌人高枕无忧,除2名哨兵抱枪坐在门口抽烟外,大部分在庙里打牌赌博,另有几人在庙后嬉戏玩耍。上午11时许,红军尖刀排抵达关帝庙以东不远的雷打树,遇见贫苦农民刘时向,便打听敌人消息。刘指着关帝庙回答:“庙里有一个排放哨”。话音刚落,红军尖刀排旋风般向关帝庙冲去,到达庙门口时,敌人哨兵才发现,慌忙放了一枪。红军一拥而上冲进庙里,正在赌博的敌人还未明白过来便当了俘虏,只有在庙后玩耍的几个敌人侥幸逃脱。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俘虏了25人,缴获长枪25支、短枪2支、机枪1挺。1979年8月,金屋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在此立碑纪念,碑文为“关帝庙大捷纪念地”。
{Ky:PAGE}
(金屋塘镇草寨村新村一瞥 刘玉松 摄)
金屋塘战场遗址1935年12月22日,红六军团尖刀排在关帝庙俘敌一个排后,大部队立即兵分三路,向金屋塘街上及洪公坪碉堡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一路爬上旗形岭,经珠里树直奔唐家,堵截敌人向瓦屋塘的退路;一路从杜家坪左边的龙井江沿堤而上,直取街上守敌;另一路沿杜家坪石墙和田埂匍匐前进,攻取敌人碉堡。三个排的敌人都始料不及,驻守街上的敌人慌忙集合,刚站好队,便被红军开枪撂倒一个,其余的人乱作一团,连原来架设的3挺机枪都来不及使用,就沿河向橼树坳仓惶退却。此战击毙国民党军代理连长1人、士兵数人。三路红军在橼树坪会合,召开了紧急会议后便兵分二路:一路向冷水溪、大竹坪前进;另一路向珠里冲、橼树坳前进,穷追猛打,直追瓦屋塘的三星、祖师殿一带。驻守洪公坪碉堡的国民党被红军吓破了胆,龟缩在堡内不敢动弹,直至红军过境三天后才敢出来。
净溪战场位于今枫木团苗族侗族乡净溪村境。据红二、六军团副总政委关向应的《长征日记》载:“1935年12月24日,六军团在曾溪(即今之净溪——编者注)与敌人接触,缴枪三十余。”红六军团当时所走路线是:岳溪江(一部分从庙湾起)——牛子界——田凼——黄泥井——曾溪——枫木团。
(麻塘苗族乡岩寨村的经继桥 何爱华 摄)
麻塘溪口红六军团渡巫水处即麻塘苗族乡与会同县交界处的坪么塘渡口。红二、六军团副总政委关向应在《长征日记》中写道:“1935年12月25日……五D(即五师)到团河,A直(即二军团直)……到王家坪。派五师一营到麻塘架桥,接护六军团渡河。当日六军团实无问题……”据此可知,24日红二军团在竹舟江渡过巫水后,总指挥贺龙关心另一路尚未渡河的六军团,便于第二天派遣五师一营前往麻塘溪口架设浮桥,接护六军团渡河。1999年,笔者等人曾深入麻塘溪口调查,当年参加过架桥的84岁老人黄治泽作了详细介绍。红军来到这里时,老百姓因对红军不了解,全都藏在山上。红军找到了贫苦农民黄治泽,说明了来意并反复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现在要北上抗日。年轻的黄治泽感动了,立即上山大声呼喊隐藏着的乡亲们赶快出来帮助红军架桥,徐连魁、沈昭善等20多人立即被组织起来,有的从附近撑来藏着的木排和竹排,有的拆下自己的门板,有的编扎缆绳,在冰凉的河水中咬牙赤膊干了几个小时,很快把浮桥架好了,目送着红军大部队浩浩荡荡渡过巫水,向会同县境挺进。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编辑:王伟琪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