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绥宁革命遗址:剿匪遗址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编辑:王伟琪 编辑:redcloud 2013-05-06 15:13:09
新绥宁APP
—分享—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面对严酷的现实,被迫从动摇转向抗战,抗日救亡的浪潮席卷全国。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绥宁人民热血沸腾,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绥宁人民抗日斗争的新篇章。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绿洲明明 摄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绿洲明明 摄)

 

  县城抗日阵亡壮士纪念碑
  
  原立于老县城寨市公共体育场内。为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根据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电令,绥宁县各界人士于1938年7月7日修建此碑。当时规定,人们每过此处都要脱帽肃立致敬。据1942年10月绥宁县政府档案记载:1937年至1941年共拔出壮丁8085名,本年截止9月底共拔出壮丁1188名。由此推算,8年抗战全县共向前线输送兵额14000名以上。按当时全县人口总数计算,平均12人中就有一人参军参战。另据1939年7月28《绥宁民报》载:爱国青年蒋堃、伍汉云、龙怀瑞、肖霁向各乡发起并组成志愿兵350余人,请求县政府核发给养,即日开赴前线杀敌,并要求县政府转呈上级不予编散,组成绥宁营。另据残存的民国档案载,绥宁籍为国捐躯有名有姓的壮士128名。其实,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留下英名的人更多。寨市人杨飞腾参加国民革命军数年后升任一二八师七六四团中校团副,1937年在松沪战役中率部英勇杀敌光荣牺牲,战后追晋上校。
  

武阳梯田 聂德荣 摄

(武阳梯田 聂德荣 摄)

 

  共产党在绥宁的抗日救亡流动遗址
  
  武阳1938年1月,担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的徐特立派遣中共党员于刚以民训辅导员的公开身份前往绥宁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到达绥宁后,于刚与头年秋天回到家乡的地下共产党员珠玉人于益之(又名于鲲、于时谦)取上了联系,共同以武阳为基点,团结了李子华、龙有光、李世勖(又名李淳)、于光德等一批在乡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报,教唱抗日歌曲,办墙报,并远赴县城寨市、唐家坊、黄土坑等地演讲、演戏宣传抗日救国。并介绍李子华等6名进步青年赴武冈县参加共产党举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学习。入学不久,李子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寒假中,李子华带着党组织交予的任务,在武阳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以下简称民先队)。1939年2月,于益之在武阳建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宣传站邵阳分站武阳基站(以下简称武阳基站)。一批进步青年参加了上述两个组织。随着两个组织的建立,共产党在绥宁县以武阳为根据地的抗日救亡活动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状态,不仅做了大量抗日救亡工作,还培养了一批骨干。由于国民党坚持溶共、限共、防共、反共,1939年5月,民先队被强迫解散,7月武阳基站也被强迫解散。
  
  珠玉中共邵阳地下党组织派人至武阳向李子华传达决定:民先队已被解散,可介绍队员中表现好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直属绥宁支部。李子华挑选于光德、李世勖、唐义源为建党对象,书面报请邵阳地下党组织批准后,于1939年7月9日在珠玉蓝家水栗山坪深山中秘密举行入党宣誓,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直属绥宁支部,李子华担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大家利用教员合法身份进一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从而引起了国民党绥宁县反动当局的注意,将于益之、龙有光、于光德、李子华、李世勖等人列入黑名单,将武阳、秀水、芷玉3乡视为赤化匪化区域。8月,于益之、龙有光等被迫远逃他乡,李子华、于光德、唐义源、李世勖被迫疏散。当时上级党组织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1940年8月,绥宁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Ky:PAGE}

 

 

 

 

 

中国军队在绥宁对日三战三捷遗址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日本趁中国军队反攻准备不足之机,妄图以已占湘东湘中的第二十军为主力,夺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湘西芷江机场,然后攻占贵阳,直取陪都重庆。为实现这一野心,4月9日,日军组织5个师团和1个旅团约10万人,在二十军司令官坂西一郎率领下,分3路向雪峰山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路为主力,由邵阳沿宝榆公路经隆回、洞口、溆浦县龙潭司攻芷江;南路为左翼,由新宁、城步、武冈经绥宁、洪江攻芷江;北路为右翼,以策应中路主力。绥宁县处于敌人的南路进攻路线上。日军分2路进入绥宁县境:一路企图由梅口沿巫水下,经长铺、河口直取洪江,另一路企图由官路经水口直取洪江。中国军队为了保卫芷江飞机场,决定在雪峰山脉东麓歼灭敌人。战役总指挥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担任,王耀武率第四方面军担负正面防御作战任务,汤恩伯率第三方面军担负南面的桂穗路防务任务。绥宁县处于第四方面军防区与第三方面军防区的交汇处。
  
  (一)梅口之战胜利遗址
  
  梅口梅口系天然关隘,坐落在今关峡苗族乡梅口村。1945年4月23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第五十八旅团3000余人由旅团长关根久太郎率领,由新宁经城步进犯绥宁梅口,企图由莲子塘强渡巫水,进占长铺子,然后沿水而下攻洪江。驻守梅口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四师师长蒋修仁果断决定:以一三二团固守梅口正面,一三一团向城步青溪侧击,一三0团由师长亲自率领,从江口塘增援一三二团之左翼,以形成夹击之势。日军仗着优势火力,两天两夜中发动了9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未能越巫水半步,被迫弃尸200多具,改向关峡、珠玉方向推进。
  
  珠玉4月27日夜,日军千余向驻守珠玉的中国军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团轮番攻击,我军的制高点曾一度失守。28日夜,我军奋力反击夺回高地。入夜,日军趁夜幕掩护窜向武阳。梅口之战打破了日军沿巫水而下夺取洪江的企图,对稳定南线战局产生了重大作用,受到军令部嘉奖。
  
  (二)茶山之战胜利遗址
  
  水庙位于瓦屋塘乡。1945年5月1日,中国军队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第一营由白家坊向北进至水庙西边,发现日军约一个中队由官路向水庙搜索前进。营长立即命令主力跑步进占水庙旁高地对敌射击。敌先头部队已与我一营三连接触。三连用迫击炮对敌连续发炮60余发,打得敌人横尸山岭狼狈躲避。第三连第一排趁机抢占了水庙。不久后日军组织进攻,先以小钢炮猛射,随后集中数十名步兵与我军肉搏。我营主力及时赶到投入战斗,敌人后续部队也陆续加入战斗,向水庙反复冲锋10余次,见无法得逞,便改变部署,抢占西边能控制水庙各个山头的茶山并立即构筑工事。我一七三团展开攻击,但时已黄昏,师长命令一七三团监视敌人并加强工事,一七四团在左侧展开掩护。
  
  茶山是附近全部山头的最高峰,东面山脚即是湘中经水庙通往洪江的驿道。5月2日拂晓,师参谋处与美军对空联络官联系空军协同作战。一七三团第一营用迫击炮与重机枪对茶山制高点集中射击,步兵分三路开始仰攻。敌人居高临下用轻重机枪猛烈还击。随后,改换第二营担任主攻。8时许,我军3架飞机向敌人阵地扫射投弹,但因树深林密,效果不大。我部遂分成若干小组波浪式轮番仰攻。至午后2点,占领了敌人前沿阵地。与此同时,另一股日军约千余人由武冈花园赶来向我军左侧推进,被一七四团击溃,俘获甚多。午后,我军两次向敌发起攻击,空军封锁敌阵后方,并在茶山大量投掷炸弹以摧毁其工事。我军预备队一七二团也投入战斗攻敌后侧。第三营替换第一营攻击敌人右翼,与第二营在正面反复轮番向敌人发起猛攻。师迫击炮营和各团迫击炮连均对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敌阵进行猛烈射击,加上空军的轰炸和投掷的凝固汽油弹,茶山成了一片火海,第一线部队乘势猛攻,将敌阵全部占领。此役共歼灭日军700余人,活捉20余人,缴获一大批战利品。后查明,茶山之敌系由武冈经黄茅岭攻占武阳后向水口推进的第三十四师团二一七联队的先遣队。此战彻底挫败了日军攻夺芷江空军基地计划的南路攻势,使敌人中路的左翼空虚,导致彻底失败。
  
  猫竹拓南岳庙为了缅怀在茶山战斗中壮烈殉国的360余名我方将士,战后,绥宁县政府拨款在猫竹拓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亭。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题写了“怎忍茶山停烈骨,仅凭蒲水吊忠魂”的挽联(此亭后来迁至两头田)。另外还在水口南岳殿旁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衣冠塚抗日烈士公墓。
  
  (三)武阳之战胜利遗址
  
  武阳1945年4月26日,日军第三十四师团3000余人由武冈经黄茅岭侵犯武阳。驻守武阳的中国军队第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主动后撤,只留下一七四团第九连牵制日军,该连经4昼夜苦战后,于29日全部殉国。日军占领武阳后,立即向唐家坊进犯。进攻梅口遭到失败的日军六十八师团五十八旅团由珠玉窜至武阳接防。担任机动作战任务的中国军队第三方面军第九十四军4月26日起从贵州省黄平、镇远紧急向武阳推进,29日晚到达长铺子。30日晚先头部队十三团推进到武阳侧翼,5月1日拂晓向敌人发起猛攻,克复武阳老街。日军退踞马鞍山、六王庙一线高地。中国四十四师一三0团结束梅口战斗后,亦向武阳攻击前进。2日,中国军第五师在傅家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纳副师长邱行湘提出的“正面牵制,迂回包抄”方案:以十三团向万福桥、马鞍山正面进攻,保持接触不让敌人逃跑;邱副师长亲率十五团组成挺进支队,趁夜绕行珠玉、白玉、李熙桥达90里,迂回攻击敌人侧背;第十四团自欧溪桥由西向东攻击六王庙。4日拂晓,围歼战打响,十三团首先攻克马鞍山、大禾冲高地。这时,日军一一七大队千余人由武冈县山口桥紧急增援,猛扑我军右翼,抵达神仙堂附近,被我十四团二营阻击于茅柴岭以北的谷地里。另一股敌六、七百人对我军鲤鱼山中五团三营阵地反复猛扑,我军虽然伤亡百余人,阵地仍然屹立不动。我挺进支队除以一部留守李熙桥防敌东窜外,其余继续向武阳实施包围,于下午4时攻克曾家湾、万福桥、六王庙一线。5日,我军各部继续攻击,相继攻占神仙堂、龙烟山、六王庙东北高地和万福桥东南高地,摧毁了位于六王庙的炮兵阵地。6日拂晓,敌军向东逃窜,被我军追击和拦截。此战共6天6夜,取得辉煌战果,全歼日军五十八旅团一一五大队,其大队长小笠原率残部逃至泡洞亦被我军击毙;敌一一七大队亦被歼三分之二。共毙敌1500余名,伤无数。国民革命军亦有390多名将士壮烈殉国。当时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盛赞“武阳之捷开湘西会战胜利之先声”。它是湘西会战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防御转为反攻的转折点,为全线反攻奠定了良好基础。
  
  湾头日军残部的主力6日向东逃窜时,尚有500多人被围困在龙烟山、横溪冲一带,经十五团围歼后,剩下200多人更换便衣乘夜色东窜,被我留守李熙桥的十三团三营阻击,转窜湾头以南山地中。十四团三营奉命经大竹山向北协助十五团搜剿,大部被击毙,残部四散奔逃,武器大都沉于水塘河潭之中,被地方民众搜获。对潜逃的散敌,四方面军司令部转令地方政府悬赏捕捉。老百姓对日军早已恨之入骨,无须政府悬赏,自愿积极搜捕,多数人捕到日军俘虏后押送政府,少数人为了雪国耻报家仇,捕到后就地砍杀。日军200多人无一漏网。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编辑:王伟琪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